標題: 問世間「痰」為何物 百病叢生皆由你
無頭像
李永年 (此年非彼年)
當家
Rank: 4Rank: 4

積分 8934
帖子 1566
黃金 45698 兩
股票 3 張
貢獻值 266 次
股技值 0 段
股神財符 0 枚
註冊 2012-2-14
用戶註冊天數 4445
股字輩 
發表於 2012-7-14 23:04 
180.177.169.187
分享  私人訊息  頂部
問世間「痰」為何物 百病叢生皆由你


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,中醫對痰病、痰證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:將痰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狹義的痰,一般是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,可吐出,故狹義的痰又稱外痰廣義的痰內痰,內痰的形成主要是機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,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律,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的、有害的液體。這種液體一般不咯出,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。「痰隨氣行,無處不到」,因而可產生各種病證

●某些中青年婦女,形體豐滿肥胖,食慾旺盛,婦科檢查,沒有發現與不孕有關的病理變化。但婚後長期不孕,這是「痰阻胞宮」不孕,通過以化痰為主進行治療,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。    

●有的人週身皮下出現結節或腫塊(也有僅僅在頸項和肢體的某些局部發生),經細胞學檢查並非惡性腫瘤。這種病證稱為「痰核」或「痰結」。如常見到的頸淋巴結核、皮下脂肪瘤等。中醫按化痰散結醫治可起效。    

●有的人肢體某一部位發熱,有的人一些部位涼冷如冰,或肢體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癢,而精神、食慾均好,經檢查並無陽性指征,這就是內痰阻遏氣血運行而產生的病證,通過化痰,可以收效。   

●有的人常年頭痛、頭重如裹,悶重不適,遇陰冷天病證更為嚴重,舌苔白膩,厭食油膩和多飲水,這是痰氣上注於腦,阻礙頭部清氣正常運行的病變。稱為「痰厥頭痛」或「痰濕頭痛」。這類病人中,有的血壓較高,但長期服降壓藥效果並不好,特別是頭重、頭痛的症狀得不到改善。如果按中醫化痰的方法治療症狀則可很快消失。    

●有的人肝臟或脾臟腫大,脹悶不適,並兼有面色灰暗、食慾不振等證。肝功能檢查可見輕微不正常,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療,但效果並不好,肝臟腫大、胸悶不適的病證中,有一些是痰、瘀交阻,中醫稱之為「肥氣」,如按化痰活血治療,則肝臟腫大、脹悶等證可逐漸消失。   

●有的人皮膚潰瘍、糜爛,常年滲流黏稠痰水,但不特別瘙癢、灼熱,這就是「流痰」之證。這種病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,而以化痰為大法,卻可收到滿意的效果。    

●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敗絮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或者時有時散,而實際上咽喉處並無實物可見,這是痰氣阻滯於咽喉,多因情志抑鬱不暢所引起。治療這種病也要化痰解郁,方可收效。    

●有的人身體尚好,但多吃一點腥葷油膩食物則感噁心或嘔吐。這是因為脾胃虛衰,腥葷油膩食物容易轉化為內痰的緣故。有的人一聞到腥葷油膩之氣,甚或一看到腥葷油膩食物就噁心、嘔吐,這是脾胃虛弱、痰濕內盛的反應。這類病人如能經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療,惡聞腥葷油膩之證也不難減輕或消失。   

●有的人大便並不干結,但常年不爽,或大便中夾有黏液,每因不能順利排便而深感苦惱。人們常將這種大便不爽稱之為「習慣性便秘」。大便不秘結而稱為「便秘」,當然不確切,認證不准,用藥自然無效。這是痰濁與腸中津液互相膠著遏阻,因而不能順利排便,只要進行溫化痰濁,大便即可通暢,收效很快。   

以上僅列舉一些人們日常見到的痰病和痰證,並不是中醫痰病學說的全部。中醫痰病學說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,是中醫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由於痰病涉及臨床各科,所以我國古代醫家提出了「百病多由痰作祟」、「百病兼痰」以及「痰之為病,變幻百端」等學術見解。又由於痰病、痰證的臨床表現離奇古怪,故又有 「痰多怪病」之說。我國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在《瀕湖脈學》中指出:「痰生百病食生災」,可謂一語中的,對痰病的廣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。  

文章來源: 山草藥

[ 本帖最後由 李永年 於 2012-7-14 23:05 編輯 ]


無頭像
李永年 (此年非彼年)
當家
Rank: 4Rank: 4

積分 8934
帖子 1566
黃金 45698 兩
股票 3 張
貢獻值 266 次
股技值 0 段
股神財符 0 枚
註冊 2012-2-14
用戶註冊天數 4445
股字輩 
發表於 2012-7-15 14:41 
210.69.214.41
痰飲
痰飲,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,津液代謝障礙,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。可由多種原因引起。如外邪侵犯肺、脾、腎等髒,使水液敷布,排泄失常,或致三焦水道失暢,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。乃致水濕停聚,釀成痰飲;如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,氣鬱化火,煎熬津液而成痰;或素食肥甘、嗜酒,亦能引起濕聚而生痰,一般以質稠濁者為清稀者為,通常多為合用。

痰飲一旦產生,便能流竄全身,停聚各處,導致多種疾病發生

停留在肺,則出現喘咳、胸悶、咯痰;
蒙蔽於心,可見胸悶、心悸、失眠、神昏、甚則狂癲;
停聚於胃,會致脘悶痞脹、噁心嘔吐、食欲不振;
流於經絡筋骨,可出現肢體麻木,半身不遂,或成痰核瘰鬁,陰疽流注;
痰飲上擾,可致眩暈、昏迷;
痰氣凝郁於咽喉,則咽部不適,常有如物梗喉感;
飲停胸脅,可見胸脅脹滿,咳嗽引痛;
若留聚腸間,則腸鳴漉漉,甚至便溏腹瀉。

可見其害甚多,故有“百病多因痰作崇”之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