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 五月初一「文武大眾爺誕辰」
stockv
龍頭
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

積分 44222
帖子 8807
黃金 253230 兩
股票 108 張
貢獻值 6863 次
股技值 10 段
股神財符 1 枚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305
股字輩  股聖
發表於 2013-6-8 20:20 
49.158.31.3
分享  私人訊息  頂部


由於農曆五月初一「日巡」繞境活動之盛大場面,及各地信眾皆習慣於此日前來廟內祭拜,久而久之,一般人多以為五月初一即「文武大眾爺誕辰」,實則農曆五月初二日方為大眾爺「正日」,但為顧及信眾參拜人潮絡繹川流,恐影響正日祭典進行,因此自清代以來即相沿開放五月初一為信眾祭拜大眾爺之日,而五月初二始由廟方祝壽獻祭。

本庵恭祝「文武大眾老爺千秋」獻祭儀式,約於五月初二上午十時舉行,由主任委員主祭、管理委員、監察委員、信徒代表、友廟代表及各界貴賓共同獻祭,典禮歷時約二十分鐘,莊嚴而虔敬。上午十一時至十二時舉行「祈安植福法會」。
本庵文武大眾爺祭典之迎神繞境活動,按照耆老說法,清代及明治四十五年以前,僅係農曆五月初一於廟內舉行各方香客盛大之祭拜,五月初二由廟方獻祭祝壽。直到西元一九一二年,地藏庵在以「俊賢堂」子弟社為主體架構的組織下,才舉行了第一次的繞境活動。據「社寺廟宇相關調查報告」載,清代以來,本庵「神威赫赫,有如旭日東昇之勢」,每年二月十九日、六月十九日、九月十九日,五月二日文武大眾爺誕,及七月三十日慰祭亡靈等祭典,除新莊地區民眾之外,近如臺北市街,遠至新竹、桃園、基隆、淡水等信眾參拜皆絡繹不絕;日治初期,傳統民間信仰雖稍有沒落,但於明治年間即漸漸恢復盛況。同文更提到,「明治四十三年五月初一日,各地參訪者所燒香金紙,少則二、三十錢,多至三圓以上,而新莊各家戶平均花費十圓以招待親朋好友,總計花費在一萬圓以上。」由此亦可見「文武大眾爺」信仰與祭拜活動規模之盛大。



在本庵文武大眾爺繞境活動當中,除了盛大的神轎行列、精采的官將首喊班、出軍,與熱鬧的陣頭表演之外,「鹹光餅」絕對也是許多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。鹹光餅也稱「繼光餅」或「光餅」,亦有店家以其諧音而習稱「塩公餅」,相傳係明世宗時大將戚繼光為領兵作戰所需而發明的乾糧,將圓餅中央開孔以繩串起,有利於軍旅攜行,可免斷糧而隨時備戰。

由於戚繼光和俞大猷等會剿福建地區海寇有功,地方得以平靖,因此民間許多地區每有廟會節慶,亦製作此種軍餅由神將佩掛,稱為「繼光餅」,有祈求「所向皆捷」之意,並發送沿途信眾食用以保平安。由於鹹光餅上以食用色素蓋有文武大眾老爺印信,出軍前還需由法師在神前「祝」過,即使一般信眾於祭典期間自行購買之鹹光餅,通常亦會拿至廟中供拜後才食用,因此民眾均深信其庇祐平安能力,頗有「可吃的平安符」之意。民俗文化之可貴,正在於其影響久遠且深入人心,就此點而言,「鹹光餅」在民間信仰之特殊意義應是無可忽視的。民眾於祭典期間選購鹹光餅食用以保平安,並且從文武大眾爺繞境隊伍當中接過「鹹光餅」早已成為每一代新莊人最深刻的節慶經驗之一。

雖然本庵「文武大眾爺誕」繞境迎神活動並未及於新莊全區,但由於繞行路線大致已涵括新莊各階段發展之人口集住區,且自日治時期以來,由於地方仕紳、俊賢堂子弟社及廣大信眾之參與,繞境活動之規模益見盛大,因此一般多習將本庵五月初一之迎神活動稱為「新莊大拜拜」。

** 特別介紹 {官將首} **

在文武大眾爺祭典時,擔任地藏王菩薩、大眾爺出巡護駕之「官將首」無疑是迎神行列當中最醒目的角色之一。事實上,此種形式之神將團體正是發源於本庵文武大眾爺祭典活動,如今不僅名震全臺,更而帶動不少陣頭學習效仿,和傳統「八家將」、「十家將」等同為廟會中最常見之官將團體。

有研究者認為「官將首」係地藏王菩薩之護法,此一說法或許本於其護駕出巡職司反推而來,並未見於佛教典籍記載,今日所見一般供奉地藏王菩薩,係以道明和尚、閔公挾侍,而非特定之護法神。且若以地藏王菩薩「護法」職司稱官將首,則其奉祀於南殿而非如韋馱、伽藍護法侍於正殿,亦有未盡合理之處。然而民間信仰原無須強加探究或解釋其合理性,信仰之可貴主要仍在於,參與者是否透過特定儀式過程,獲得一定程度之滿足與慰藉。即以「官將首」於臺灣萌芽發展近六十年,且影響傳播可謂深遠,此一神將團形式之社會文化意涵顯然更值得吾人詳加瞭解與重視。

有關民間廟會中扮演「軍將」為主神服務之習俗,溯自閩籍移墾者之原鄉即有,而臺灣各地相沿亦盛。如近人王國璠所著「臺北市歲時記」關於五月十三霞海城隍祭便載有:「祭典於十一日午夜開始,紳商各界,奉神遊境。由香客扮飾劍童、印童、文判、武判、牛、馬、山、金、謝、范六將軍開道,停鑼息鼓,默默前進,名曰暗訪。次日繼續暗訪。十三日,始為神誕正日,各住戶一律懸燈結綵,焚香點燭,祀神宴客。神於九時許巡境,十番鼓樂繼之以臺閣、綵亭、花擔、茶擔…最後方為晃晃蕩蕩高視闊步之六十將,拱護城隍爺神駕,巡視街頭。

相值者皆合掌禮拜,匆匆趨避,使人不勝莊嚴威猛之感。神輿之前,有戴紙枷,著皂裙女子十餘人,披髮裸足,踉蹌往行,俗稱「桍枷」;又有手執掃帚,沿途清掃者…據云皆係信士弟子虐身自懺之意。」據本地耆老稱,昔日文武大眾爺繞境時,亦有「桍枷」者隨行以贖罪。至於信眾扮演神差、神將之緣由,一般說法有兩種,一是由古代驅逐疫鬼之儺舞演變而來,「周禮˙夏官」載:「方相氏掌熊蒙皮,黃金四目,玄衣朱裳,執戈揚盾,率百隸而時儺,以索室敺疫。」即儺之始。此類戴面具或畫臉,著特定衣物,持兵器以戲劇舞蹈動作驅除疫病、惡鬼之行為,普遍存在於原始人類社會;對照今之廟會神將儀式與功能,亦幾無二致。

另一類扮將緣由係為「還願」,則顯然較接近於本庵廟會由來已久之「扮將」與「隨香」文化。此一風俗相傳亦甚為久遠,清代顧鐵卿著「清嘉錄」卷三對於信眾在神前許願動機與還願方式,有極生動之描述:「人病,其戚若友,聯名具疏於廟,以祈神佑,謂之保福。…或許願於神,病既癒,富家召優伶演戲,供獻冠袍華履;貧瘻之子,亦心倩祝史獻牲。…女子為後宮侍從,男子為廊下隸卒,署名腰牌上,注服役月日年紀。或病者暗充罪人,有畢生為神犯者,有歷五年、三年為滿者,謂之暗犯。」以擔任「廊下隸卒」做為還願之交換條件,較諸「召伶演戲」顯然更具身體力行之奉獻誠心。

本庵自日治時期以來,文武大眾爺繞境時即有擔任類似「廊下隸卒」之還願扮將者,惟當時並無固定人員,亦無編制或陣法,本地人稱「打將」、「將腳」或以八代表各路兵馬而統稱「八將」。初時由各祭典活動所贈感謝旗可知多稱為「八將首」,亦有稱為「神將首」;而「官將首」之名稱則見於民國四十五年板橋慈惠宮之「賞 一父三子官將首」錦旗,此一名稱為後之傳習者普遍採用,至今成為定名。

民國八十四年迎神繞境再分出「頭前區」,第一年繞境係由中港厝徐君恆等人支援,隔年在中港厝教導下,頭前區亦成立官將首團;至此三組官將首各負責一區繞境。由於彼此間互有師承關係,且同為地藏王菩薩及文武大眾爺出巡服務,因此各組間自來即相當和諧親密,並無競爭或較勁情事。


stockv
龍頭
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

積分 44222
帖子 8807
黃金 253230 兩
股票 108 張
貢獻值 6863 次
股技值 10 段
股神財符 1 枚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305
股字輩  股聖
發表於 2013-6-8 20:21 
49.158.31.3
恭祝

文武大眾爺     聖誕千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