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 趙歧與孫賓碩
stockv
龍頭
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

積分 44211
帖子 8805
黃金 253215 兩
股票 108 張
貢獻值 6863 次
股技值 10 段
股神財符 1 枚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283
股字輩  股聖
發表於 2014-12-19 22:08 
49.215.255.179
分享  私人訊息  頂部
我總是覺得,與激烈的戰爭相比,普通人的命運更能折射歷史的真相。他們使我們的歷史不只一種色彩。有時候我覺得:在普通人身上顯示的人性光輝,才是歷史的真正內涵,歷史,必須從人開始!平時讀歷史,經常為其中的某些動人章節感動,這裡的這個故事,則可以告訴我們,在那個痛苦的時代,人性的光輝仍然在顯現。
   故事要上朔到桓帝在位的時候,那時正是宦官的黃金時期。宦官唐衡是皇帝面前的紅人。他的家人自然也是橫行一時。當時一名唐姓家人到京兆(今陝西西安附近)供職,廊官趙息對這些宦官子弟一向看不入眼,又看到唐家子弟耀武揚威,厲聲呵斥道:宦官子弟,何得入於宮門!又責備其不懂官儀。到後來吃飯的時候,本來應該到市場中買些東西回來。但趙息不是這樣,就在後園拿些蔬菜招待客人。這下就給趙家招了怨了。被侮辱的唐氏族人馬上將此事告知唐衡,並請求讓他擔任京兆尹。唐衡當然是神通廣大了,不久之後,他的這位本家就成了京兆尹,趙氏家族的末日到了。
   趙息的反應倒是很快,悄悄地棄官逃亡。趙氏家族在朝中做官的,以及在家裡的所有男丁都被捕獲斬首。這就是轟動一時的“趙氏滅門 ​​案”,趙息的叔叔趙歧,當時任皮氏長,也得到消息逃亡,他變換姓名,逃到青州北海境內,由於窮困潦倒,他不得不在市中賣餅謀生。正好當時北海本地人孫賓碩在市場上轉悠,他就發現這個賣餅的人和別的商賈神色不同,不像是個買賣人,就上前詢問:你的餅子是販的還是自己做的?買多少錢,賣多少錢?趙歧隨口應答:買三十,賣也是三十。孫賓碩發現他果然不是買賣人。進一步上前詢問:我看你不像買賣人,是不是有罪案在身?這話把趙歧嚇了一跳,他懷疑這些人可能是唐氏的爪牙,嚇得面無人色。孫賓碩看出了他的窘態,趕緊安慰道:我是北海人孫賓碩,全家百餘口,你可以告訴我實話。趙歧這才把事情的原委全盤托出。孫賓碩是個俠義之人,他 ​​把趙歧帶回家中,對母親說:兒今日出門,得一死友。然後殺牛擺酒,為趙歧壓驚,而後二人就成了生死之交。他把趙歧藏在了他家的複壁之中數年之久。
   趙歧在躲藏的這幾年並沒有閒著,他把這段躲避的空閒變成了做學問的時間,他以堅強的毅力較著了《孟子章句》,等唐氏不在朝了,他才又出來做官。做過并州刺史、議郎、太常、太僕等職。而孫賓碩也從此揚名東方,一路升官至青州刺史。趙歧離開北海後,二人少有見面,最後的見面是在荊州。
  初平(190-193年)後,政局動盪,孫賓碩為躲避戰亂,前往荊州避難。而趙歧卻是在亂世中曲折求生,步步高升,建安初年,趙歧受朝廷的委派到荊州徵集糧草,並招聘賢人。在流寓的荊州見到了孫賓碩,幾十年不見,二人抱頭痛哭。趙歧向劉表陳述事情原委,劉表也對孫賓碩刮目相看。趙歧一直滯留荊州,數年後,賓碩病死,趙歧親為送葬起墳。公元201年,趙歧以94歲的高齡病卒荊州,結束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生死之交。
   語云: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當以同懷視之。趙歧和孫賓碩的生死之交,可做為這句話的最佳詮釋。


stockv
龍頭
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Rank: 50

積分 44211
帖子 8805
黃金 253215 兩
股票 108 張
貢獻值 6863 次
股技值 10 段
股神財符 1 枚
註冊 2007-1-14
用戶註冊天數 6283
股字輩  股聖
發表於 2014-12-19 22:15 
49.215.255.179
趙歧編輯
本詞條缺少名片圖,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,還能快速升級,趕緊來編輯吧!
趙岐(約108-201) 東漢經學家,初名嘉,字邠卿、台卿。京兆長陵(今陝西咸陽東北)人,任并州刺史,因“黨錮之禍”被免職。後任議郎、太常等職。去世時年九十四歲。(參見《後漢書·趙岐列傳》)
本 名趙歧
所處時代東漢
出生時間約108
去世時間201
京兆長陵(今陝西咸陽東北)人,任并州刺史,因“黨錮之禍”被免職。後任議郎、太常等職。去世時年九十四歲。(參見《後漢書·趙岐列傳》)
與張衡、劉褒、蔡邕 (文姬之父)同為東漢四大畫家。
撰有《孟子章句》一書,認為“儒家惟有《孟子》,閎遠微妙,縵奧難見,宜在條理之科。於是乃述己所聞,證以經傳,為之章句,具載本文,章別其指,分為上、下,凡十四卷”。(《孟子章句·題辭》)《孟子章句》是目前僅存最早的一部兩漢章句之學的著作,清儒焦循認為:“趙氏子《孟子》,既分其章,又依句敷衍而發明之,所謂'章句'也。章有其指,則總括於每章之末,是為'章指'也。疊詁訓於語句之中,繪本義於錯綜之內,於當時諸家,實為精密而條暢。”